跳到主要內容區

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 - 建築系二年級 黃旗蕾

top

課程名稱►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      授課教師►數學系 許瑞麟老師
心得分享者►建築系二年級 黃旗蕾


修課契機:

曾經,我想像中的大學課程是充滿靈活探索,可以針對自己喜歡的領域修課,然而現實卻無法如此自由。光是完成系上要求的課程,已經沒有太多餘裕時間,因而自己感興趣的相關知識攝取,僅能自行去閱讀書籍,但又會產生基於片面理解的誤謬。此外,跨域修課常會招來不解的目光,增加我詢問上的難度,並讓我羞於展現自己的求知渴望。此時理學院模組化課程的出現,對我而言是個難得的機會。特別是有專業老師帶領,用一週的時間快速獲得不同領域的精髓,不用自我摸索,也可以讓自己更明白對什麼領域有較佳的掌控度和興趣。

課程介紹與授課風格:

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是為期一週的密集課程,由數學系許瑞麟老師開授。每日半天的課堂時間,以文章導讀討論的形式上課,每日皆須繳交心得,論述自己對於當日議題的看法,同時訓練自身批判性思考的表達能力,最後以一篇文本分析作為最終作業,是一堂非常費心並需要表達自我想法的課程。

 然而每日的議題與文獻討論都帶來許多對自我的重新解構與認知。許老師從介紹最基礎的「科學模式」開始,由我們熟悉的算術為起始,講解模式所隱含的觀念,模式的當代性和邊界,且呈現出模式所帶有的主觀解釋。緊接著進入第二部分,強化了解科學模式的本質-科學數據。和辯論不同,科學模式是基於數據統計與分析得出的結果,而非玄學或個人隨意看法的闡述。本課程透過陰陽曆法、交通模型悖論等例子,探討模型中數學分析與解讀。但,當數學模型與道德產生衝突時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我原以為數學模型是充滿邏輯與確定性的,但上課時才發現其中存在許多主觀解釋,而何謂正確的定義也越發模糊,正因如此,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也逐步抬升。課程後段的議題其答案正確與否幾乎都已經沒有定論,因為是透過操控數據,以及主觀選擇不同測量數據的方式來建構一套科學模型,很大一部分都反應著模式建構者自己的主觀立場。也因此科學模式僅僅投射出被研究現象的某些特定單一面向,而非事實全貌。透過每日循序漸進的解析上課內容,我逐步鍛鍊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而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往往需於課後查詢更多資料佐證自己或反駁自己先前認同的觀點。下課後亦常常留下與老師和其他上課同學共同延伸討論。本課程所討論的各種模式,雖然沒有絕對的正確與錯誤,但在討論中也能獲得許多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可能性,重新審視自己對科學模式的理解。

心得

「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是我首次嘗試的理學院模組化課程,替我的跨域知識涉獵提供一個良好的管道,並為我的探索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我,作為一名建築系學生,最初選課時是有非常巨大的憂慮和不自信的,害怕與理學院的背景相差甚遠,不知是否會因為缺乏許多先備知識,而無法理解課程內容,但課程開始後卻發現不必如此擔心。確實因為專業上的差距會導致部分內容感受度不那麼深刻,但模組化課程的價值在於著重讓跨域者建立連結不同領域的意涵而非細節。或許無法詳細的掌握每個步驟,很難在數學式子推導過程立刻反應出其中的精要,但我卻能以建築的觀點提出問題,挑戰科學模式中未被注意到的面向。

 對我而言,「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這門課帶給我在想法上的重要改變,讓我更審慎的思考自己對訊息的接納能否抱持中立態度,體會到我應該建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思想認知體系。面對建築,我們往往會經由分析或設立一個想表達的目標,再進一步發展出相應的設計概念,因此,這其中帶有很強烈的“我希望”。但經過整整一週的批判性思考後,我重新審視以往自己的設計風格,察覺自己或許可以引入科學模型作為基底,使最初對條件和主題的設定更加精準,讓“我希望”所改變和回應的,不再僅僅只是武斷,而是透過系統性建立一個模型去嘗試表達一個較為完整且多面向的概念。

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的訓練,賦予我們可以清晰思考事理,且可以隨時使用的能力。然而科學模式威力龐大深遠,想僅以一週便快速掌握科學哲理無非是天方夜譚。但了解科學模式與批判性思考後,卻可以讓我們對事物擁有更多的想法和解讀的能力。我想這便是模組化課程的魅力,用較簡易的方式使不同領域的人互相學習,透過討論,觸發不同的可能性,從中彼此了解,甚至在透過向其他領域的人請教,獲得超出自己負荷極限外的內容。在漫長的假期,何不用一週的時間開啟對自己更深入了解和認識,屬於自己道路的呢?

關鍵字 #成大模組化 #批判性思考 #密集課程 #數學模式建立與解密 #2020暑期修課心得


bott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