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腦與分子 - 環工系四年級 徐憶瀠

banner top

課程名稱►腦與分子      授課教師►生科系 曾淑芬老師
心得分享者►理工系二年級 徐憶瀠


課程概要

本課程為一學分,前三天主要為曾淑芬老師講授神經傳導等知識,第四、五天則進行實驗操作。雖然沒有考試,但每天都有二至三題的回家作業,老師會視情況決定作業繳交的時間,而答案都可以在老師的講義或是上網搜尋找到。此課程上課內容對於高中讀第三類組、但大學鮮少碰過生物的我還是有點負擔,因為有很多以前沒聽過的專有名詞或縮寫,還有大腦和神經傳導複雜的運作機制。但老師利用很多輔助工具像是TED的影片或是實體模型讓我們更能將課程內容具像並和自身經驗做結合。而最後兩天的實作課程則是小鼠脊髓螢光染色,學生兩兩一組,每一個步驟都是以小組進行。在使用儀器時,會由助教全程仔細解說並指導我們的動作,我們會學到如何使用冷凍切片機切樣本、將樣本加入一、二抗(一抗是用來和我們想檢測的抗原結合,二抗是用來與一抗結合但自身帶有可以被檢測出的標記)等等操作步驟,最後利用顯微鏡和電腦套色看看樣本染色結果。

修課心得

在第三天時老師播放了「震盪效應」這部電影。內容在講述一位黑人醫師發現橄欖球員因長期在球場上衝撞和晚年性格大變的關聯性,因此展開與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對抗的故事。在看電影時老師會要我們注意一些電影的細節或是停下來做一些講解,因為很多都是上課剛提到的內容,所以我都能很清楚的知道電影中提到的專業知識。透過電影的影像呈現再搭配老師的補充說明,對我來說是很容易吸收的教學方式。老師不時會拋出問題要我們回家思考,如此一來就能重新統整今天上課的內容並加強固化所學習到的知識。我記得有一題是要我們思考「人類頭部防震比鳥禽類差的原因?」這個題目完全激起我的好奇心、腦中突然出現好多的為什麼。我思考到鳥類的確時常需要啄地面或是樹木,但牠們難道不會腦震盪嗎?另外,科學家有沒有可能藉由仿生技術反轉橄欖球員的命運?有好多問題我好想知道答案,這種強烈的求知慾是我在一般的教學方式(老師在台上認真教、學生在台下乖乖聽)很難得的體會。這堂課最棒的優點是當我查完資料後若還有問題,隔天就能馬上和老師討論,而且班上修課人數少因此我和老師互動時間非常充足,隨時都可以向老師請益。

第四、五天的切片實作是我選擇這門課的最大原因,因為我很想知道3D的大腦經過了什麼步驟才能變成2D的切片圖。但若要能操作到類似的實驗,除非是相關科系不然是很難有這個寶貴的體驗機會。當我拿到助教前處理過的小鼠脊髓後,助教就開始教我們怎麼使用冷凍切片機切片。我原本以為切片做成樣本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看著助教輕鬆的調整一下機台就可以得到小小的薄片,但是輪到自己試試看時,才發現還是需要注意很多小技巧。小鼠的脊髓非常小,切片又不能捲起,所以必須很小心。我第一次操作時拿鑷子的右手不由自主地一直抖,讓好不容易拿起來的切片竟然掉到外面,當下真的很錯愕,不過很有耐性的助教告訴我需要改進的地方並讓我再多練習幾次直到抓到手感。最後一天助教帶著我們用顯微鏡觀察每一組做的樣本,雖然染色的現象並不是很明顯,不過做實驗除了是想得到漂亮的結果外,也是為了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和老師助教討論後,再將整個實驗步驟和結果整理寫成最後一堂課的報告。

    我必須誠實地說自己並沒有將老師講授的內容全部聽懂,很多專有名詞我還是會搞混或忘記,剛開始上課時會有一種挫折感。但下課和老師聊天時才知道她開這門課的原因—希望能培育出越來越多跨領域的人才,這也是模組化課程的核心價值。的確在短短一周要教完教材且期望學生完全理解是非常困難的,不過老師仍然願意在暑假教這門課就是希望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種子,雖然什麼時候會萌芽沒有人知道,但是說不定能啟發學生而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pictuer

                                                                小鼠脊髓切片

關鍵字 #成大模組化#小鼠脊髓螢光染色#震盪效應#冷凍切片機#跨領域人才


banner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