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化課程修課心得 - 香港大學 徐亞呈
暑假會撥空回台修習模組化課程,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此計劃主持人許瑞麟教授的鼓舞。許教授是我在科學班時,有一門「批判性思考」課程的老師,自此之後我就有跟許教授常常保持聯絡,他也給我很多生涯規劃上的建議,而其中就包括了強調「跨域溝通」的模組化課程的暑假安排。由於自己對實驗性學習方式的嚮往,加上港大整體在數位化課程與創新化學習上選擇非常少的原因,模組化課程主打高強度的一週課程十足的吸引了我,解決研討會或黑客松時間過短的缺陷,又避開了學期課程低強度的冗贅,我個人覺得是一個非常新穎的突破。另外,我認為自己是個擁有多方興趣與專長的人,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常會受到學分或院系的束縛,但模組化課程經過重新編排的內容,讓我實實在在地學到了應用技能,整個學習的目標是很明確的。我總共修了「快速傅立葉變換」、「數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線性規劃」這幾門課,經過這一個月以來的疲勞轟炸,我發現這樣緊湊、強度高、主題性足的課程設計能讓我跳脫過往學習的習慣,每天更有目的性地去完成階段性的作業,在一個禮拜內收穫小範圍但完備且應用性高的知識及技能。
某種程度上來說,開設模組化課程,我覺得對每個學校就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了。時代在改變,現今的市場也越來越強調「跨域溝通」,而「整合性專才」的需求也逐漸上升,若大學的教學思維沒有隨其改變的話,很容易造成學用落差,培養出一群很聰明但不會應用的高材生。一個大學願意順應潮流,客製化設計出一個適合學生的學習模式,我認為是不簡單的,在我上的每堂課中,也都看到了各個教授的教學熱情,讓我覺得「模組化課程」並不是一個噱頭,而是實實在在地想培育新世代的創新人才,培養學子們跨領域的應用技能。如果真的要給一些建議的話,我認為有幾點可以供參考。其一,課程的選擇性可以更多樣化些。目前的課程大部分以理學院的課程為大宗,跨院的學習機會甚少,我了解到佈局與經費上的考量,因此建議大學委任各個學院開設類似的院級模組化課程,成熟後再開辦校級的模組化課程。其二,課程可以朝向數位化邁進。在這一個月的學習中,我發現其實高強度的學習,應有高效率的複習方式,例如說課程錄影檔、重點釋疑等等,讓每個學生能受到扎實的技能訓練,並且有多元的素材能作課後複習或延伸參考。
關鍵字 #成大模組化 #跨域溝通 #高強度 #主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