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的基礎理論、計算與實驗原理 - 林政維
什麼是高能物理(High Energy Physics)
高能物理就是使用極高能量的粒子來研究這個世界的基本組成成分,高能粒子主要來自兩種方式。第一種為將兩種粒子加速然後對撞,第二種則來自外太空中的高能粒子。前者的優點是科學家可以自行選擇能量進行對撞,缺點是儀器昂貴且龐大;後者就是靠天吃飯,可以測量到比前者高能量的粒子但要靠運氣。
高能物理主要在探討這世界是由什麼基本粒子組成的?有多少個基本粒子?他們怎麼交互作用?最廣為人知的問題,暗物質是什麼?就是屬於高能物理的領域。
授課風格
楊毅老師全程使用投影片授課,會視學生的狀況決定中間的休息次數,普遍是兩次。老師很鼓勵學生舉手問問題,因為如果前面內容沒有跟上,後面就是鴨子聽雷。老師會一個一個詢問學生的狀況,盡可能希望所有學生在這門課可以學到東西。評分方式為批改每天上課的筆記,老師也會出練習題目。
課程概要
課程時間表定9:00~12:40,但因楊毅老師講課速度很快,有時12:00就下課。內容大致分為五部分「高能物理之歷史、量子物理和狹義相對論」、「狄拉克方程」、「費曼規則與散射截面的計算」、「強弱交互作用」、「對撞機和宇宙射線之物理」。
心得
當初會選擇這門課是本身對高能物理有些興趣,而原本這個暑假我要去中研院實習,我找的幾位老師也都是做高能物理,微中子實驗偏多,但最後沒有被錄取,因此暑假突然空了下來。後來我選擇修高能物理模組課程來增進自己的知識,畢盡我雖然有些興趣,但一開始也不懂,希望修這門課可以讓我對這個領域更了解,有助於之後選定未來的研究方向。
儘管這門課建議選修年級為大三以上,當時我雖然只是大一,卻初生牛犢不怕虎選了這門課,這同時也是我第一次修模組化課程。高能物理在物理系是研究所的課程,整體而言除了第一天和最後一天,其餘課程對我而言很難。第一天前半段在闡述歷史,後半段開始引入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自此開始,幾乎每一頁ppt都充滿著數學公式,雖然大一下學期我已經修了物理數學,但還是不夠應付,所以需要快速學習。在課程期間,若遇到我不會的內容,我會先上網自學,如果真的不行再去問老師。當開始教導狄拉克方程時,整個難度再往上提升一階,因此有許多同學在此卡關,而日後的課程都在這個充滿高難度的環境下進行。最後一天是最輕鬆的一天,楊毅老師向我們講解高能物理的實驗是如何進行。看到一個個的對撞機都很讓人興奮,讓我也很想實際去看看這些實驗儀器長怎麼樣,因為每一台機器都大得不像話。
楊毅老師不要求我們硬記中間的數學過程,而要我們明瞭並看出中間的物理意義。我也試著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老師討論,同時釐清自己的思路,並與老師確認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老師所想要表達的,以避免誤解。在某一天下課,我照樣去問問題,老師突然問我:「你是幾年級?」我說:「今年要升大二」這時老師滿臉驚訝,說他一直以為我是高年級的學生,於是他就邀請我進入他的實驗室。
在課程結束後,我和另外一個同樣修這門課的同學一起進入高能實驗室。從這時候開始接觸實驗高能物理,運用課程所學的理論基礎,進行事件重建(反推粒子對撞的結果),目前正在研究暗物質。最近我們的實驗室在成大也佔了一些新聞版面,因為參與AMS實驗計畫,日前冷卻系統壞掉,重新設計後由NASA的太空人協助維修。
回頭來看,這門課程是高難度,但如果只是要拿到分數非常簡單,因為評分方式只是看上課筆記抄得如何。暑假花時間上模組化課程不是為了追求成績,是要學到東西,而這門課要學東西是需要花很大的心力。相較之下我還有修的其他兩門課,難度上幾乎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天壤之別。這一個禮拜的課程我不只學習到豐富的知識,也認識楊毅老師並進入實驗室繼續研習高能物理。如果沒有這個課程,我不會有這些後續發展,我可能繼續當個普通的大學生;沒有這個課程,不知何時我才會讀懂這些複雜的數學運算。
關鍵字 #成大模組化 #高能物理 #AMS #狄拉克方程 #對撞機